你的位置:开元国际苹果版 > 新闻动态 > >“一战”中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始末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一战”中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始末

发布日期:2025-04-13 13:30    点击次数:84

美索不达米亚之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东战场上的一场关键性战事。当前,我国学术界在研究这场战役时,大多聚焦于伊拉克历史或是英国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背景,通常只是对战事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叙述和总结。

比如,可以参考彭树智和黄民兴主编的《中东国家通史》中的《伊拉克卷》(该书2002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还有王三义所著的《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2008年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等书籍。

我们打算基于前面提到的那些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挖掘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已经解密的档案,来探讨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同时也会考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思考。

【一、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背景】

(一)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拥有着重要的经济收益

美索不达米亚地处欧亚非三大陆地的交汇点,靠近海湾和阿拉伯海域,它还起到了连接印度洋与地中海的桥梁作用,因此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经济价值,英国把它看作是自己在印度利益的扩展部分。

1723年,英国人于巴士拉开设了一个长期运营的商贸站点。到了1765年,大苏莱曼被委以伊拉克副总督的重任,不久之后,英国人与他之间便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1767年,大苏莱曼和东印度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让英国享受接下来20年的贸易特惠待遇,同时英国海军也被允许为巴士拉的商贸往来保驾护航。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英国在巴士拉的运输贸易上仍然领跑,停靠在那里的英国船只运送的货物量,从1904年的13.5万吨涨到了1906年的21.8万吨。

不过,英国本地销往该区域的“曼彻斯特”棉织品,在数量和价值上都遭遇了令人担忧的滑落。1903年时,销到该地的这批货物还值128.5万英镑,占了当地所有进口货的80%,但到了1906年,就减到了86.7万英镑,占比也降到了56%,反观德国,它向该地区出口的商品总量却在不断攀升。

针对这一情况,英国外交部的高官艾尔·克劳做出预测:“如果英国不能掌握巴格达铁路南段的控制权,那么美索不达米亚市场上的英国商品,最终将会被中欧与东欧的商品所取代。”这一预测让英国更加坚定了要控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决心。

(二)英国为战争所做的前期筹备工作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号角吹响,英国早就盯上了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地方,心里痒痒的。到了8月20日,那些管理英属印度的高官们提出,要向海湾那边派兵。

9月26日,印度军方秘书处的巴罗将军撰写了一份提议,计划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实施军事行动,这份提议在10月2日获得了内阁的正式点头同意。

1914年10月5日,克劳给哈丁发电报说:“要是你觉得得发个声明来解释为啥占领阿巴丹,说是出于防御目的,那就提一下英国在海湾有着重大的物质利益,得确保它不被侵犯就行了。”

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在波斯湾采取任何行动,因为这些行动可能会被土耳其看作是直接的挑衅,甚至是宣战的理由。”哈丁建议远征军在距离波斯湾大约500英里的巴西杜岛登陆,然而,巴西杜岛上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棘手,导致远征军无法在那里获得足够的补给。

经过一番深入的商议,远征队伍定下了在英属巴林进行登陆的计划。1914年10月16日,印度第六师的第十六旅,在旅长W·S·徳拉曼的率领之下,从孟买启程,然后在23日顺利到达巴林,准备执行下一步任务。

【二、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进程】

(一)在战争初期,英国军队开始了他们的进攻行动。

1914年11月5号,英国对奥斯曼帝国发起了战争。到了6号的早晨6点,多塞特第二团在陆军上校H·L·罗谢尔的带领下,通过“奥丁”号军舰向法奥城东南方向大约3英里的电报站开炮攻击。

攻下电报站所在的坚固据点后,“乌玛里亚”与“瓦雷拉”两艘运输船继续沿阿拉伯河航行。与此同时,“马绍纳”号武装汽艇拖拽着7条载满士兵的船只,自电报站启程,在“海洋”号的保卫下,向西岸进发。大约600名士兵及山地炮兵营的一个分队在那里登陆,随后,登陆的英军迅速占领了位于阿拉伯河与波斯湾接口处的法奥。

1914年11月14号,中将A·巴雷特爵士带领着第18旅来到了英军的营地,英军随即开始商量怎么向巴士拉进发。到了17号,英军在往北方的路上和萨希尔的奥斯曼军队打了起来。

英军派遣少将弗莱指挥第18旅,向土军的中部和右侧发动直接攻击。同时,德拉曼指挥第16旅迂回到左翼,成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堡垒。紧接着,巴雷特率领预备队中的一个营前往支援德拉曼,在炮兵猛烈炮火的支援下,他们从三个方向共同向土军的阵地逼近。

最终,英军的强大攻势让土军难以招架,只能选择撤退。到了18日,英军成功占领了巴士拉东南方向的萨希尔。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斗中损失巨大,有800多人死伤,还有47人被俘。

1914年11月21日,英军获悉了重要消息,原来驻守在巴士拉的土耳其军队已经朝北撤退到了巴格达。得知这一情况后,巴雷特立刻命令两个营的士兵火速前往巴士拉,以确保当地秩序。到了23日,英军的大部队也都顺利到达了巴士拉。

到这时,巴士拉已被英军全面掌控。随后,英军继续进发,目标直指巴士拉西北方向的古尔奈,并在12月9日成功拿下古尔奈,从而保障了巴士拉和阿巴丹岛上石油的安全无虞。

(二)土军在中期的反攻阶段

汤森带着队伍沿着底格里斯河逆流而上,路上碰到了好几次小仗,不过他们都成功地把土耳其军队给打退了。

1915年9月底的时候,塞尔维亚打了败仗,保加利亚也加入了战争。英国怕德国会在波斯和阿富汗挑起宗教战争,所以英国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以及其他一些政治领导人,都主张要更进一步向巴格达发起攻势。

尽管英国远征军的总头头穆雷觉得这样匆忙前进从后勤角度看不太聪明,但由于在达达尼尔海峡吃了败仗,英国急需一场胜利来保住自己在海湾地区的面子,所以陆军大臣基钦纳提议得赶紧拿下巴格达。

这时,恩维尔帕夏也察觉到自己小看了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关键性,他忧虑巴格达可能会失守。因此,他决定重组第38师,成立了第6集团军,并指定德国将军科尔马·冯·德·戈尔兹来领导。而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指挥官努雷丁上校,则继续留任原岗位。

1915年11月22日,汤森与努雷丁率领的军队,在距离巴格达25英里的泰西封镇上展开激战。负责守卫该城的土耳其军队,包括第45师和第51师,总计约有18000名士兵。

英军大大低估了土军的人数,在连续五天的激战后,他们遭受了重创,伤亡总人数高达4500人。这时,后勤供应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英军士兵补给不足,临时搭建的医疗设施条件极其简陋,伤员无法迅速转运到后方治疗,只能无奈地在前线牺牲。

面对这种情况,英军只能无奈选择撤离,整个撤退过程在12月3日宣告结束。与此同时,努雷丁不仅将英军团团围困在库特,还派遣其他兵力顺着底格里斯河而下,目的就是为了拦截英国前来支援的军队。

1915年12月7日,库特陷入了土军的全面包围之中。冯·德·戈尔兹指示土军在库特四周紧急修建了许多防御设施,这些新设在河岸边的防御工事,有效阻止了所有想要解救英军的行动。

英国方面指令詹姆士·艾尔默将军带领救援队伍去解库特的围困,但三次努力都未能成功。库特城里的英国军队无法冲破包围,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最终在1916年4月29日,库特的英军不得不选择投降。

在库特之围战役里,英军伤亡惨重,总共有13309人失去战斗力。这其中包括277位英国军官、204位印度军官、2592名英国普通士兵、6988名印度普通士兵,另外还有3248名印度后勤保障人员。

(三)随后,英军再次展开了进攻行动

英国对库特的惨败感到难以接受,于是战争委员会中的政客们决定加速美索不达米亚的军事进程。但要迈出这一步,英国首要面对的挑战便是后勤补给难题。

刚开始,船只到达巴士拉时,得靠小船一点点把货物搬下来,大船经常得等上好几天才能卸完货,效率非常低。库特战役失利后,英国下了大力气,让人员和设备的转运能力大大提升。

1916年10月3日,巴士拉港口正式启用,成为首个可接纳远洋巨轮的港口,货物卸载量迅速攀升[7]。这一后勤设施的升级,确保了英军能够维持稳定的物资补给,以应对接下来的各种行动。

1916年8月28日,中将弗雷德里克·斯坦利·莫德接手了远征军的指挥权,上级命令他先在巴士拉进行休整,暂不对巴格达发起攻势。

截至11月末,英军的后勤补给大大好转,援军也顺利抵达,美索不达米亚全境的兵力变得充沛起来。到了12月13日,莫德接到了发起攻击的命令。于是,英军沿着底格里斯河的两边朝巴格达进发,沿途的一些土耳其军队据点被迫撤退。

1917年3月份,英国军队对巴格达发动了攻击。守卫巴格达的土耳其军队,步兵数量仅有9000多人,还配备了48门山地炮,相比之下,英国军队则拥有41479名步兵和174门山地炮。

面对这样的局面,土军要是死守巴格达,就注定会被消灭。因此,他们选择继续往北退到摩苏尔。到了3月11日,英军毫不费力地,没有遇到任何阻拦,就顺利占领了巴格达。

攻下巴格达后,莫德决定暂停进军步伐。他考虑到补给线路过于漫长,加上夏天即将来临,会让行军变得异常艰辛。因此,英军在巴格达扎下了营寨。

到了1918年2月底,英国军队再次发起了进攻,3月份成功占领了希特,紧接着4月份又攻下了基夫里。这时,美索不达米亚战场上的奥斯曼防御部队已经无法再进行有效抵抗了。

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和协约国达成了《穆德罗斯停火协议》。英国派往美索不达米亚的远征军领头人马歇尔将军,让奥斯曼第6军放下了武器,并带着队伍一路向摩苏尔进发。到了11月15日这天,英军成功占领摩苏尔,这也意味着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最终画上了句号。

【三、美索不达米亚战役的影响】

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役那会儿,英国占领了那儿,结果跟当地的阿拉伯人关系闹得很僵。英国在那地方部署了好多军队,还实施了军事管控。这样一来,物资就成了大事,不光对打仗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保持那边不乱套的关键。

所以,英国在被占领地区的政策重心转移到了充分发掘当地资源上。紧接着,他们推出了一项农业振兴方案,旨在挖掘幼发拉底河区域的农业优势,以应对民众的基本需求,并为远征军的前锋队伍供给小麦。

尽管这个计划让巴格达地区的耕地多了一些,可它并未达成预定的目标,粮食不够吃的问题还是一直存在。1917年到1918年期间,巴格达及其周围区域都面临着饥荒的风险,而战争搅乱了经济活动,也让食品价格飙升。

英国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周边的部落,期盼能从他们那里得到粮食援助,也就是计划将希拉、纳杰夫这些小地方的粮食集中到巴格达,以此来应对饥荒。要知道,这些地方历来都是依赖部落的粮食产出的。而且,英国还大量征用了当地的壮劳力,这些做法都让部落对英国心生怨气。

除了因为战时资源开发让当地居民和部落成员心生不满,英国实施的民政管理和部落政策也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社会架构格格不入。

英国实施的部落计划,意在重振一批精心挑选的酋长们的权力和名声,这些酋长被视为与生俱来的领袖。他们在向英国官方提出申请,并承诺为民政事务出力后,便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

每位部落首领都肩负着维护本族安宁、捉拿违法之徒的重任,并在战时负责阻断对土耳其人的物资援助。为此,他们能获得武器装备、农耕贷款、经济补助,并享受税收上的优惠。相反,那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知名人士及宗教领袖,在英国的管理架构中逐渐被排挤,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地位。

叛乱的后援力量中,也有那些因税收沉重和强制劳役心怀不满的部族群众,以及在英国掌管的民政机关求职无望、地位失落的知识分子。

截至7月底,反叛势力占据了幼发拉底河中段及巴格达邻近地带。这场反叛活动延续了三个月之久,尽管最终被英军平息,但其波及范围已扩展至近三分之一的乡村区域。

【四、结语】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是一战期间中东战场上的一场关键战斗,对参战的双方意义深远。对英国而言,这场战役取得了他们想要的战略成果,让他们对波斯湾地区的掌控更为牢固。

奥斯曼帝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挫败,预示着这个庞大帝国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领土大片流失已不可避免,即便后来土耳其在独立战争中赢得了胜利,摩苏尔地区也无法重返其版图之中。

此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上的其他战斗相比,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有着独特之处,英军的入驻给该地区带来了长远的改变。英国的管辖加速了当地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崛起,对伊拉克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认为:

美索不达米亚这片区域,主要由巴士拉、巴格达和摩苏尔三大省份构成。早在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就将其纳入版图。而从17世纪起,英国便与这片土地有了紧密的经济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后,英国为保护自身利益,对美索不达米亚采取了军事手段,火速攻占了巴士拉。然而,在进一步深入时,英军却遭遇了严重挫折。历经长时间的整顿与准备,英军重拾旗鼓,最终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收入囊中。但这番军事占领,却让当地居民心生不满,成为了1920年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人起义的催化剂,也加速了该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觉醒。

涂斌对委任统治时期伊拉克的民族国家构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D]。他的这项研究是在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完成的,时间为2018年。

G.Lloyd在《关于美索不达米亚贸易潜力的报告》一文中阐述了他的见解,该文章发表于1908年的L/P&S/3期刊上,编号为2832。

Stuart A. Cohen所著的《1903至1914年间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政策》一书[M],由伦敦Ithaca Press于2008年出版,书中第43页有详细记载。

S.A.Cohen探讨了1914年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军事行动的起因[J]。这篇文章发表于1976年的《中东研究》第二期。

尤金·罗根所著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一书,由王阳阳翻译,于2017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桂林出版,书中第259页有相关内容。

Kaushik Roy. Journey from Defeat to Triumph: How the Campaign in Mesopotamia Unfolded from 1914 to 1918 [J]. Studies on the First World War, 2010(1).



上一篇:黎巴嫩:“清空加沙”设想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违反
下一篇:印军司令豪言惨遭打脸:三架阵风被歼10C击落,S-400成15亿废铁